新时代更需大力弘扬“川农大精神”

2020-09-14 16:37:20作者:尹君 审稿:江英飒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是学校传承百年优良传统与顺应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命名20年来,“川农大精神”不断激励学校开拓奋进、勇创一流,砥砺无数川农大师生修炼品性、干事创业。“川农大精神”已成为学校文化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新时代,学校进入新发展阶段,既拥有美好前景和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繁重任务与困难挑战,这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川农大精神”,与时俱进凝练时代所需精神价值,倡导奉献、求实、奋斗的时代精神,对于学习、传承、践行“川农大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创办学新格局,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奉献精神

奉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强调人的内省,强调个体所具有的道德境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奉献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力量。奉献,虽然是个体对单位、对国家、对社会的不计回报的付出与不计辛劳的贡献,突出的是服务的无偿性和无条件,但正是因为奉献,个人才能对事业全身心地投入,爱岗敬业,在服务奉献中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单位发展、国家兴旺、社会进步更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与奉献。

随着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广大师生干事创业有了更高的平台,但学校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面临诸多的困难。比如,“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后校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仍然存在,在教学硬件、师资配备、住宿条件、生活待遇、校外环境、对外交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生活还有不尽人意之处,工作与内心的期望值还有差距,教职工不同利益的诉求,等等,这些困难、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的大环境因素,也是学校发展战略格局调整的暂时结果,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对师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有的师生因此抱怨自己工作生活环境赶不上一线中心城市、待遇不满意;有的教职员工在安排工作时喜欢讲条件,对自己有利的就做;有的责任心缺失,不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就漠不关心、置身事外,等等。解决这些矛盾、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物质激励等措施激发师生奋力作为,另一方面,继续发扬奉献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弘扬川农大爱国奉献的传统。川农大的历史,首先是一部爱国奉献史。重农务本,国之大纲。自学校诞生起,就立志于兴农报国、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兴中华之农事”是学校百十余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1906年,学校初创,面对国家危亡,不少川农大先贤怀着以农业救国的梦想,“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一批在海外学农的仁人志士回到祖国、来到学校,用平生所学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终生不忘报国志,矢志追求勤科研”;1956年,学校西迁雅安独立建院,历经各种艰难、曲折,广大师生无不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将爱国化为行动,为国竭诚奉献。正如独立建院时任院长的杨开渠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我们服从组织决定,到雅安办学,那就一定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深刻地体现了学校师生顾全大局的、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的爱国奉献精神。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许多老师放弃国外优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毅然回到学校,回归率达85%。在国外留学工作多年的陈学伟教授深有体会:“当初出去时,就想着有一天一定要回来,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也不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出国”。百十余年来,爱国奉献精神深深注入“川农大精神”中,广大师生把对学校深厚的情感,浸润到学习工作中,学校在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中,实践大学的崇高价值追求。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希望高等农林教育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新时代,传承学校百年爱国奉献情怀,履行好强农兴农使命,学校的发展就有了正确的方向,特别是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才有更深厚的根基,才有更大作为,才能为中国“三农”培养众多的农业人才、兴业之士,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弘扬川农大造福社会的奉献担当。川农大的历史也是一部造福社会的奉献史。“造福社会”不仅是学校校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作为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学校还是四川省立农学院时就已经有了农业推广处这样的机构并开展社会服务。几十年来,学校师生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围绕国家“三农”问题和农业产业重大需求,将服务“三农”作为己任,在技术推广、产业规划、成果转化、对口精准扶贫和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培训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学校科研工作者们用行动践行“川农大精神”,他们立足岗位,埋头苦干实干,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地奉献:颜济教授和他的团队选育的雅安早、大头黄、繁六繁七及其姊妹系等小麦品种,使四川麦区结束了长期依靠国外引进品种的历史;陈代文和他的团队开展猪抗病营养领域的研究,为老百姓实现从没有肉吃到有肉吃,从有肉吃到放心吃的转变提供有力的营养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每个角落成为川农大成果的集散地。

有人说,“川农大精神”,就是牛的精神,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实干家的化身,是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劳动者的典型,是耿直倔强,顽强拼搏的开拓者的旗帜。当年老院士、老专家在试验田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工作的场景,无不令人敬佩、为之动容。川农大人,就是一头头黄牛、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投入不多、产出很大,无私奉献、忠诚实干。如今在校园,“川农牛”既是一个校园景观,又早已成为校园的文化符号,更是学校精神的象征。川农大人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人民,近年来,近30人次专家教授先后获全国社会服务先进个人、四川“十大扶贫好人”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更是教师们一直以来不计付出、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在今年新冠肺炎期间,坚守各个岗位的师生辛勤劳动和艰苦付出,充分彰显了奉献的责任担当。校友“雨衣妹妹”逆行武汉给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免费送餐的壮举,正是无私奉献对“川农大精神”的时代诠释。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特别是奉献精神,正如当年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文章中指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工作不能事事讲条件、处处怕吃亏,奉献精神永不过时。坚持大力倡导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事业的成功在于努力,进一步增强对学校发展的信心和使命感,自觉把奉献融入自己工作生活,不图虚名,谦逊低调,心无傍鹜,不急不躁,多一些忠诚与担当,少一些抱怨和索取;多一些坚韧和倔强,少一些畏难和消极,胸怀宽广,开拓进取,推动学校实现新的内涵式跨越发展。在新时代,进一步升华“川农大精神”,使奉献成为“川农大精神”的时代注脚,让奉献成为自觉追求,成为激发自己内在敬业奉献、干事创业,创佳绩、立新功的精神动力。

把握时代新机遇,更加需要大力弘扬求实精神

求实,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充满着探究规律、追求真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科学精神了包括尊重事实的求实精神、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懈进取的奋斗精神,等等,其中求实、求真的精神,永远是科学精神最为基本的内核。“求实创新”是“川农大精神”的重要内容,“追求真理”是学校校训的重要内容,“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彰显了“川农大精神”的特质,“川农大精神”蕴含着求实创新的科学力量,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学校不断向科学的高峰进发。

2017年,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迈向新的起点,全体川农大人为之精神振奋,对学校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校作为一所“211工程”、一流学科的农业大学在全国高校、农业高校中的排名还并不靠前,面临被其他地方同类高校的竞争和赶超,我们的特色和优势面临挑战。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刚入选“211工程”时学校取得的辉煌成就、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场景至今仍令无数川农大师生为之骄傲和自豪。20多年过去,如何乘势而上再创辉煌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艰巨。“科学研究是兴校之策”,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对于学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弘扬求实的科学精神,在科研上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根植于学校科学探索的沃土,川农大师生苦干实干,既厚积薄发,又敢为天下先,不断开辟科研新领域、挑战科研新难题,攻坚克难取得科研一个又一个硕果。时人曾评价:“川农大取得的众多成果是从田地里踩出来的,从畜舍圈里蹲出来的,从山林里钻出来的,全是靠实干拼出来的。”当年周开达院士开展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技术研究,国际国内水稻界持普遍怀疑和否定态度:“走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的道路,只有失败的先例,没有成功的先例。”周开达坚定科研信念:“即使10年都搞不出成果,也要把教训留给别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终于创造了不同凡响的创新成果。周小秋教授将老一辈川农人缔造的“川农大精神”融入自己的血液,他和他的团队科研攻关15年,从零开始,点滴积累,用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和坚持到底的勤奋工作,开拓了一个新学科,把淡水鱼类研究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6年学校110周年校庆时,时任校长郑有良豪迈地讲:“我们清醒地自知,川农大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我们也坚定地自信,川农大绝对是一所具有一流学科的大学,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阶段目标顺利实现并正在向更高阶段迈进,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学校发展的信心。在新时代,在一个“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机遇无处不在,挑战也无时不有,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中国一流大学,我们要增强时代的紧迫感,顺势而为,弘扬求实的科学精神,只有与时代、与国家同进步、同奋斗,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将会落后于时代。

弘扬求实的科学精神,在立身为人上求真求实,踏实为人,朴实做事。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川农大校风“淳朴勤奋,孜孜以求”,就是倡导为学为人做事,严谨务实,“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川农大的历史就是一群有着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师生创造的,他们勤劳、善良、淳朴,始终保持农民本色。当年,荣廷昭教授推广“川单系列”新品种,为保证亲本繁殖、制种纯度与高产,走遍了巴山蜀水,多次远赴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的繁殖、制种基地现场考。如今,80多岁高龄的荣院士,依然奋战在南繁一线,引领学校玉米研究赶超全国先进水平。川农大人正是继承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做人做事做学问,数十年如一日,保持刻苦严谨的科学作风,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鼓足工作干劲,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住诱惑,正如陈代文教授“献身猪营养事业,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精神,保持定力,行稳致远。正是对“兴中华之农事”信念的坚守,“川农大精神”是学校过去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也由此塑造了师生“肯干、能干、苦干、实干、巧干”的“五干”特质,形成了“心系三农、学术至上,勤力稼穑、泽润四方”的校园文化氛围。今年,学校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实施专业建设支持计划,加大各项教育教学政策措施的改革支持力度,激励教师潜心教学,务本求实,打造名师、优秀教师、菁英教师,使教师真正成为“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积极引导学生成长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做到知行合一。这一切都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锤炼,竭尽全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才能创造出并继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推进事业新发展,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

奋斗,是时代精神的最美诠释。“川农大靠什么走到今天,靠什么走向未来?”答好学校发展之问,要靠传承弘扬好“川农大精神”、要靠提高学校科研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三农”的创新引领力、要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靠优秀毕业生的建功立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奋斗精神贯穿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站在学校新发展阶段审视当下,具备奋斗精神尤为显得重要。有的师生崇尚“佛系”文化,在佛系躺平的姿势里中获得平静和满足;有的师生精神懈怠,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不强、紧迫感不够,自强不息精神不足,等等。大力弘扬奋斗精神,不仅是个人成就事业和梦想的阶梯,也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最大动力。奋斗,是“川农大精神”的永恒主题,是“川农大精神”强大生命力的所在。弘扬奋斗精神,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接续奋斗。任何崇高的事业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每一次创新的背后无一不是经年累月的知识积淀。由于农业科研具有长周期的特点,因而每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都是几代人团结协作、刻苦攻关、共同研究的结果。正如李世贵教授所讲:“一个新的水稻品种从研发到推广,往往需要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老师们的研究已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有责任将他们的科学研究薪火相传下去。”正是老一辈川农大人的身体力行和传、帮、带,提携后进不遗余力,传承薪火竭尽全力,为年轻人铺路,为后学者搭桥,才使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起来。“都是老先生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他们对我影响很大。”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感激老一辈川农人创造的好条件、好环境。卢艳丽教授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时感言:“感谢我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你们的爱让我坚强勇敢执着地追求生命科学领域中奥秘。我将用感恩的心认真去工作、去生活,用四川人打麻将的精神把科学研究做到‘血战到底’。”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在建设具有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中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征程上,需要川农大人传承学校新时代奋斗精神,把学校事业在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团结奋斗。学校发展取得的令人瞩目的陈旧,都是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只要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就会走向衰败。2017年、2018年,陈学伟教授团队先后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Science》发表论文,“只有交流合作,才可能进步”,陈学伟认为,科研领域合作特别重要,“成果是在多个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有力出力,有智出智,才能汇聚起强大力量。程安春教授的“旺炉”规律:“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炉,即使投入一块湿毛巾进去,也会燃烧起来。”体现的正是团结奋斗的精神,他所带领兽医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结一致向前看,撸起袖子加油干。领导干部要做团结奋斗的表率,要善于与不同性格、不同见解的人一起共事,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短处,努力创造和谐共事、心情舒畅的良好氛围。学院内部、院所之间,教工群体、师生之间,都有我们都是川农大人的共识,与人为善,诚心维护团结,做到互相尊重与关心,互相理解与支持,善于合作,善于妥协,真诚团结合作,共同为学校发展而努力奋斗。

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核心。耕种土地,需要精心管护、日夜操劳,才能有秋收万斛、仓廪充实。稼穑之艰难,创业之不易。我们从艰苦奋斗中走来,须臾不可忘记艰苦奋斗。如今的办学条件远不是当年建院初期能相比,老师们也早已用不着在露天用做饭锑锅做实验了。在新时代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再是强调条件客观环境的恶劣,体现的是直面问题、与困难作坚决斗争,攻坚克难、战胜困难的精神状态,反映的是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遇到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钉钉子精神。吴德,实干、苦干,从一个猪场工作人员奋斗成为学校第一位长江学者,他的经历体现的正是艰苦奋斗“拼命三郎”精神。李明洲教授称自己在“3平方公里”范围内长大:从幼儿园念到博士,都就读于雅安,沉浸在自己的科学世界里,不为世俗喧闹干扰,坚守岗位自得其乐,一样可以取得非凡成就。当前,学校发展正处于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关键时候,很多工作相比过去难度更大,这个时候就要不畏艰难险阻,矢志不移、不怕困难、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不辱使命努力拼搏,义无反顾奋力推进。面对学校发展,我们要有只争朝夕追赶超越的勇气,更要有久久为功的静气。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精神的崇高不仅在于成功的激励,更在于传承与弘扬的意义。在新时代,实现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不但要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科,还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精神——“川农大精神”。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精神,使“川农大精神”在新时代展现出鲜活生命力和号召力,构建起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内生动力,续写出学校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绚丽华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